春天已到,農民一定要十分重視春小麥的管理,春天天氣變化萬千,冷暖天氣活動十分頻繁,因此,這對春小麥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農民在管理春小麥的過程中要注意其葉面積的大小,葉面積指數是反映作物群體大小的較好的動態指標,可用來反映植物葉面數量、冠層結構變化、植物群落生命活力及其環境效應,因此,使用
葉面積儀對葉面積指數進行測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葉面積儀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對春小麥花后葉面積指數有何影響。
一、不同耕作方式對春小麥花后葉面積指數影響
經過葉面積儀的研究并結合表1我們可以得知,不同耕作方式處理的小麥花后葉面積指數都呈逐漸下降趨勢,LAI在花后第7天左右達到最大值。各個處理的葉面積指數范圍在花后第7天為3.34~5.07,花后第14天為2.72~3.68 ,花后第21天為2.17~3.08,花后第28天為1.77~3.13 ,花后第35天為1.01~3.14,其大小都表現為:NT3>NT2>NT1>CT,即小麥留茬免耕>小麥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傳統耕作。在花后第7天NT3、NT2、NT1的LAI分別比CT大1.73,0.82,0.53,在花后第14天NT3、NT2、NT1分別比CT大0.96,0.66,0.22,在花后第21天葉面積指數NT3、NT2、NT1分別比CT大0.91,0.63,0.17,在花后第28天葉面積指數NT3、NT2、NT1分別比CT大1.46,0.96,0.19,在花后第35天葉面積指數NT3、NT2、NT1分別比CT大1.73,1.23,0.16,免耕處理各時期的平均葉面積指數在花后第7天高出傳統耕作35.9%,最高達103.0%
葉面積指數是衡量群體葉面積大小的指標。在一定的范圍內,作物的產量隨葉面積指數的增大而提高。當葉面積指數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田間郁閉,光照不足,
光合效率減弱,產量反而下降。因此使用葉面積儀對葉面積指數進行測定是非常重要的。